YouTuber「徵原住民約會」是歧視?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思考
隨著YouTube、Instagram等新新媒體興起,除了讓傳播的媒介管道更加多元,也讓這些「自媒體」(We meida)成為常民自我發聲及獲取資訊的管道。不少YouTuber透過輕鬆有趣且生活化的題材與敘事分享生活經驗、對事件議題的看法或者不同文化的互動與交流,成功拉近觀眾與製播者之間的距離,也能夠促進不同觀點的相互理解。若願意假以時日辛勤耕耘,依據點閱率和廠商贊助業配所發展出的商業模式,也使得YouTuber更成為時下令人神往、似乎能夠「名利雙收」的新興職業之一。然而,成為具影響力的全職YouTube創作者絕非易事,通常需要透過大量的時間發想企劃、拍攝影片素材、剪輯、行銷曝光、與粉絲觀眾互動等,才能使YouTube創作作為全職職業走得久長。但作爲一名影響者(influencer),其言行必須也經常受到檢視。近日一位女性YouTuber的個案,能夠幫助我們思考自媒體「文化敏感度」的議題以及如何更加細膩地理解與處理文化間的「差異」與「相同」。
日前一位女性YouTuber在社群媒體Instagram上一篇「徵求原住民約會」的貼文引發熱烈討論:「這一趟來台東又讓我想拍一個新的企劃!我想找「原住民約會」有沒有原住民想要參加?(我要很有原住民味道的 就是不要已經漢化的)然後要知道只有原住民才會去的地方或是帶我去吃原住民才會吃的料理 台東卑南族佳 或是山上的司馬庫斯之類的 越有文化的越好 會喝小米酒還有穿傳統服飾的更好 有人想參加嗎?」
要與不要,事實上就是「接納」與「排除」的過程
這位YouTuber簡短144字的徵求發言引發許多網友質疑思考是否帶有歧視意味。首先,這樣以「原住民」代稱所有「原住民族」的敘述方式,即顯露出其對於原住民族間內部差異的不敏感,有以偏概全的危險。再者,使用「要什麼」和「不要什麼」的條件設定,其實就是明顯的將人群進行接納(include)與排除(exclude)的過程。而且何謂「很有原住民味道」,更令人詬病為落入刻板印象的窠臼。此外,引起最大反彈的「地雷點」在於「不要已經漢化的」,更是引爆輿論的戰火。除了「漢化」一詞本身即乘載集結許多歷史的不公平與苦難,例如家園土地的被剝奪、姓名/族語文化的流失與亡佚。許多生活在都會區的原住民族,在主流(漢)文化的生活經驗中時常必須面對處理刻板印象帶來的困擾。最常見的即是「原住民就是很會運動/唱歌/跳舞/喝酒」,對於符合這樣刻板印象的人而言可能還好,然而對於那些不符合這些刻板印象的人們而言,又可能得承受被認為「奇怪」的回應和眼光。在身份與文化認同上,對習慣主流族群生活方式(亦可能打從出生就如此認識世界)的都市原住民族而言,在都會區的生活可能因為原住民族身份遭受標籤與評論;回到部落,又不被族人所接納的困境,成為所謂「原鄉裡的異鄉人」。
「微歧視」來自那些隱而不察的刻板印象與偏見
即使版主事後發文稱「我的想法是文化沒有『高低』之分,只有『差異』,而我們之間的不一樣,早就(造就)了彼此的特殊性,所以希望不要再有人覺得有歧視感了,如果歷史因素等等,『漢化』這兩字會讓某些人不舒服,我可以移掉,但是很原住民到底有什麼不好,我真的不懂捏?」聲明強調企劃原意是希望能夠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認識,自己喜愛原住民族文化,大學時亦經常與原住民朋友到部落拜訪、喝小米酒。「很原住民」不是「好或不好」的問題,而是必須考量用詞「適當」程度以及可能帶來的社會影響。亦有網友提到「微歧視」(microaggression)的概念,指出那些主流群體對少數群體(不僅族群,也包含種族、膚色、性少數、身心障礙者等)無意而隱性的歧視。微歧視來自以幽微、隱晦、難以覺察的刻板印象與偏見存在於你我的日常生活之中,對於少數群體自我認同的形塑有很大的影響。
從教育的觀點思考,我們能做些什麼?
這次熱議,讓筆者想到過去十多年來,我們的學校教育雖逐漸強調「尊重多元文化」的重要性,然而往往僅止於對飲食、歌舞、生活方式、語言等較為表層的文化元素的認識,這些「多元文化課程」確實是能夠認識不同文化的入門方式,卻鮮少談到對某些群體可能受到主流群體的壓迫歷史、價值觀、思考邏輯。我們讚頌差異、歡慶差異,卻看不見差異對於個人形塑認同的影響。原住民族的轉型正義必須在學校場域中被重視與實踐,不僅原住民族,更多少數群體的聲音都應該被學校教育所重視。許多人想像多元文化教育就是透過學校的課程與教學幫助原住民族與新住民等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少數族群的學生,希望藉由學習母語/族語強化自我認同。然而,認識、理解與尊重自身文化以及不同的文化差異,是每個人(everyone)的課題。為實現一民主多元文化的社會共存共榮目標,多元文化學習不僅只是少數群體的責任,多數群體亦責無旁貸。因為「有一天,我們都可能成為少數」(李淑菁,2018)。教師除了必須覺察少數群體學生文化與生活方式的差異,並且於教學時回應學生多元的學習需求(Gay,2000);於此同時,教師也必須幫助多數族群去重新認識、反思覺察自己的文化認同,檢視自身文化在社會結構上可能乘載的權力與特權。
批判容易,對話難。
版主作為具社群影響力的公眾人物,自是有接受檢視的責任。類似的時事發生時,我們經常能看見許多對於時事的針砭與批判。但是,「檢視」與「批判」不代表是「人身攻擊」,版主的貼文與回應反而引來其他留言「另闢戰場」,用「台女不意外」針對版主的生理性別進行攻擊,似乎又成為了對女性概而言之的歧視。此外,,亦有網友替版主平反認為探討這個現象是不是歧視是「小題大作」或「鑽牛角尖」,稱自己的原住民族朋友認為並沒有那麼嚴重。然而有人認為被冒犯是事實,但筆者無意也沒有能力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評斷孰對孰錯。可以確定的是,對人不對事的批評對於社會助益不大。因此在批判之外,我們如何更加細膩認識文化多樣性(cultural diversity),藉由具備文化敏感度的學習與對話,在「肯認相異」之間找到我們之間的「共同」。
參考文獻與延伸閱讀
李宜蓁、許𦱀倩(2019)。刻板「原」罪從哪來?研究「微歧視」的台大學者盼修復族人創傷。報導者。2019年5月6日。https://www.twreporter.org/a/urban-indigenous-peoples-microaggression
李淑菁(2018)。有一天,我們都可能成為少數。獨立天下。
愛莉莎莎「徵原住民約會」PO文挨轟歧視! 遭網灌爆:我真的不懂…阿爆說話了 | ETtoday新聞雲 https://star.ettoday.net/news/1683095#ixzz6IX7TRpdH
劉美慧、游美惠、李淑菁(2016)。多元文化教育(第四版)。臺北市:高等教育出版。
Gay & Howard (2000). Multicultural teacher educ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The Teacher Educator, 36:1, 1–16